
发布日期:2025-09-14 22:20 点击次数:104
作者:张展展,河南省中工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,河南交通运输战略发展研究院,河南省枢纽经济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,河南省交通绿色发展研究中心(重点实验室)
编辑:张展展 | 校核:张菁菁 | 审核:龙志刚
口岸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门户,是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的重要交汇点,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。在全球贸易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,高效便捷的口岸是吸引高端要素、提升国际经贸竞争力的基础设施。近年来,随着云计算、人工智能、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,智慧口岸建设进程不断加速。本文通过梳理我国智慧口岸发展现状,总结相关发展经验,以期为智慧口岸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。
智慧口岸的内涵
口岸原指国家依法设定的对外通商的沿海港口,核心功能在于对外贸易的枢纽作用。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及交通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发展,口岸功能不断拓展,已从单一的经济贸易载体,演进为集政治、外交、科技、文化、旅游、移民等多维跨境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对外往来的门户。同时,其空间范畴也突破了地域限制,依托铁路、航空等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,国家在内陆边境地区、国际联运枢纽、邮件包裹交换节点以及有外贸、边贸需求的腹地城市都设置了口岸。
智慧口岸作为现代口岸的高级形态,是利用先进设施设备和新一代数字技术手段,遵循统筹推进、科技赋能、协同共享、规范安全的建设原则,依托国际贸易“单一窗口”一体化数字底座,通过实现口岸设施设备智能化、运行管理数字化、协同监管精准则化、综合服务泛在化、区域合作机制化,对传统口岸进行全方位升级改造,最终构建成的高效、智能、安全、便利的现代化跨境通(002640)关体系。
发展背景
近年来,我国高度重视智慧口岸建设,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提升口岸效率、节约人力资源。在口岸“十三五”规划期间,国家开展了13个智慧港口示范工程,试点建设无人码头,初步实现港口智能化、无人化作业,智能装备在查验、检疫、自助通关等领域广泛应用。
进入“十四五”,《国家“十四五”口岸发展规划》明确提出建设“平安、效能、智慧、法制、绿色‘五型’口岸”。2023年4月,国家口岸办开展全国智慧口岸试点建设,鼓励有条件的口岸申报试点。2024年9月,海关总署、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工信部等九部门联合公布《关于智慧口岸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进一步明确加快口岸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目标与路径,并设定了清晰的三阶段发展蓝图:到2025年,普通口岸设施设备和信息化短板基本补齐,口岸通行状况明显改善;重要口岸设施设备和监管运营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;枢纽口岸基本建成智慧口岸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;到2030年,初步建立口岸各参与主体智慧互联、协同联动、高效运行的良好生态,部分口岸智慧化程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;到2035年,基本建成现代化口岸,引领全球智慧口岸发展。
截至2024年,在海关总署指导下,全国已有22个地区的57个口岸开展智慧口岸建设试点。国际贸易“单一窗口”累计提供25大类、923项服务事项,有效满足企业“一站式”“全链路”业务办理需求。为进一步规范和指导智慧口岸建设,海关总署于2025年1月起正式实施《智慧口岸建设指南》《智慧口岸标准体系》《智慧口岸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》三项推荐性海关行业标准,标志着智慧口岸建设进入全面深化推进的新阶段。
不同类型口岸的智慧化建设举措
海港口岸——上海打造“区块链+口岸经贸”创新生态体系
上海海港口岸作为中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贸易枢纽之一,其口岸通关效率与经贸服务水平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战略影响。为应对传统口岸业务中存在的数据孤岛、操作效率低下和监管复杂性高等挑战,上海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基础上,前瞻性地引入了区块链技术,依托政企联动机制,积极探索“区块链+口岸经贸”创新生态,推动设施智能化、管理数字化、监管协同化与区域一体化发展。
在设施设备智能化方面,上海建设了全球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——上海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,其采用自主研发的智能生产管理系统(ITOS)和全自动化设备,实现桥吊、轨道吊、自动导引车的全流程无人化作业,显著提升作业效率与安全性。同时,上海海港建成统一受理平台,整合6个码头业务,推广电子设备交接单(EIR),实现进口提箱、查验等业务“一站式”线上办理,单证流转效率由小时级提升至秒级。在监管协同方面,上海实现海关与港口数据互通,依托电子放行信息实现到港即提、装船直通。在区域合作机制方面,上海海关和长三角、长江流域各海关稳步推进“联动接卸”模式,实施“联动接卸、视同一港”整体监管,不断丰富“水水直连,多港互动,内河承接,洋山装卸”内涵。
同时,上海智慧口岸的创新实践高度注重生态化发展。通过引入银行、保险、物流、税务等多方机构共同参与区块链网络。中远海运联合全球头部港航企业成立全球航运业务网络(GSBN),推出基于区块链的无纸化放货与电子提单(eBL)服务,实现提单的在线签发、流转与交付,大幅提升单证安全与流转效率。上海保险交易所搭建智能跨境贸易保险平台,与“单一窗口”对接,实现“一次录入、多方共享”的投保、出单与理赔全流程线上化,并通过区块链存证支持监管验证。中国信保上海分公司持续深化“单一窗口”合作,打造集投保、资信、融资、退税于一体的数字化服务平台,创新“信保+担保+银行”普惠金融模式,助力外贸企业降本增效。
空港口岸——深圳空港智慧物流改革
深圳空港口岸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航空货运枢纽,其智慧物流改革是中国空港口岸数字化转型的典型代表。深圳海关将推进深圳空港“智慧物流”改革作为“智关强国”行动年度重点任务,创新空港海关监管货物管控手段,优化空港货站物流模式,实现空港物流信息化、智能化监管及高效顺畅运行,助力深圳国际航空枢纽建设。
首创嵌入式监管模式,大幅提升进出口货物流转效率。深圳海关打破传统“货到申报”模式,推行“前置理货、智能分流、顺势监管”,将海关监管嵌入空港货站企业作业流程。进口环节,在库区设智能分流装置与射频识别(RFID)定位系统,实现中控与非中控货物自动分流、精准管控;出口环节,优化卡口系统,实现一次性智能分流,中控货物即到即查,非中控货物支持24小时提离。改革后,深圳空运进出口整体通关时间较全国均值分别压缩46%和82%,物流效率显著提升。
推进集约化管理,释放保障潜能。通过查验场地、监管资源、实货监管“三集约”,优化资源配置。应用智能锁与途中监管平台,实现多货站货物统一调拨至集中查验台;科学划分理货、待放行、查验等功能区,监管人员集约办公,保障新设场地高效运行。新模式下,深圳机场(000089)国际货站年设计保障能力提升63%,查验人力释放超三成。
搭建智能平台,实现精准高效。构建智能化作业系统,融合机场货机数据、库区定位与海关通关信息,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绘制3D地图,实现进出境货机及货物物流信息一体联动显示,实现“数据流、轨迹流、视频流”一体化监控。设置智能预警机制,自动识别异常,提升监管精准度。推动“机器代人”作业,应用自动导向(AGV)机器人、RFID、机检查验等技术,减少人工干预,降低误差。信息化平台助力空港货站进出口货物单位面积处理能力分别提升78%、53%。
强化协同监管,优化营商环境。深化关企协作,共建高效航空货运信息平台,拓展空港口岸与国际相关航空口岸数据互联互通,推动打造国际区域性航空物流的信息交换枢纽。对接国际贸易“单一窗口”,推动通关、物流、贸易服务全链条作业无纸化。探索进港货物“货站直提”试点,推行机坪“直装直提”通关模式改革,加快冷链生鲜物资“绿色通道”服务,实现“零延时”通关。完善24小时通关服务,吸引国际航司增投运力,支撑特色产业“出海”。
陆路口岸——广西凭祥中越友谊关智慧口岸建设
广西凭祥友谊关口岸是中国通往东盟国家最便捷的陆路通道之一,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。作为中越首个跨境智慧口岸项目,友谊关口岸依托卫星导航、5G技术,集成IGV无人驾驶运输、自动化吊装设备及智能检查系统,构建跨境物流信息平台,实现“三减一降一提升”(减单证、环节、人工,降成本,提效率)和“两个24小时”(全天候通关、运抵)目标。项目建成后,口岸通行能力预计提升至2000辆次/日,通关效率显著增强。
项目以“三创”为核心(创新自动化货运通道、信息调度平台、协同监管模式),部署5G+北斗高精度定位、无人驾驶运输车、自动化吊装设备及可视化AR眼镜等一系列自动化、智能化、集成化基础设施,同时,部署人性化、智能化、先进的信息化建设软件平台、智能传感器网络,能够集中调度控制、实时采集环境数据、交通流量、资源共享等信息,实现24小时无接触、无人化运行。智能卡口系统自动识别车辆与货物信息,电子申报系统支持提前在线提交,通关时间大幅压缩。大数据分析与AI技术精准识别风险,监管效率提升。高清监控与智能传感器网络实现全场景实时管控,安全效能显著增强。
凭祥市扩建友谊关货运专用通道至“六进六出”,向南对接越南通道,向北连接口岸广场,通关体验全面优化。同时,推进凭祥跨境“公铁联运”物流国际港、南凭高铁崇凭段等重大项目建设,完成湘桂铁路南宁至凭祥段改造,中越跨境铁路运输时效提升70%,实现“当天开车、当天到达、当天清关”。浦寨—新清、弄尧—谷楠等新通道开通,口岸承载能力持续扩容。启用全国首个跨国车辆边检快捷通道,友谊关获评“国际卫生陆港”。
智慧口岸建设撬动跨境产业链集聚,凭祥产业园已初步形成电子信息、东盟特色产品加工、高端家居制造三大产业集群,2024年规上工业产值达84.97亿元,同比增长22.3%。跨境电商异军突起,进出口额超200亿元,同比增长500%,成为区域经济新引擎。边民互市贸易创新“线上互市、线下通关”模式,进出口额完成85.5亿元,村集体经济增收733万元,实现“家门口”创业增收。
经验总结
打造智慧化基础设施与应用体系
区块链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是智慧口岸建设的核心驱动力。智慧口岸建设需将技术创新放在首要位置,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口岸功能的整体升级。在具体实施层面,应推广自动化无人码头、智能吊装设备;部署CT智能审图、AI识别设备,引入无人机巡检等非侵入式技术实现“无感通关”;探索区块链技术应用,实现电子单证可信流转;开发智能风险预警模型;推广北斗定位与电子围栏,压缩通行时间,提升跨境贸易效率等。
推行制度创新与流程再造
传统口岸运作存在的纸质单据流转、多部门重复查验等低效环节,仅靠实现电子化无法解决根本问题。深层次的流程再造是提升整体效率的关键举措,需要与新技术相匹配,同时响应RCEP等国际贸易协定对通关效率的高要求,通过制度创新突破传统束缚。在具体实施层面,应着力建立“联合查验、一次放行”的跨部门协同机制;重构业务流程,实施“提前申报、货到放行”和风险分类监管;遵循“试点先行、稳步推广”原则,通过根本性流程再设计实现口岸运作效率质的飞跃,最终建成与国际接轨的智慧口岸体系。
强化区域联动与生态构建
智慧口岸建设必须放在国家区域发展大局中谋划,通过口岸升级与区域发展战略紧密衔接,充分发挥口岸在区域经济中的枢纽作用和辐射功能。在具体实施层面,应着力推进重点区域口岸一体化,实现跨关区业务无纸化;创新发展“江海联运”“陆港联动”等运输模式,构建高效便捷的综合货运网络体系。同时以智慧口岸为核心,联动周边区域构建更具活力的经济圈,引入供应链金融等现代服务体系,提升口岸综合服务能力。在国际合作方面,积极与东盟、中亚等重点地区建立智慧口岸合作机制,主动参与跨境数据流动规则制定,推动电子证书互认等制度创新,为构建开放共赢的国际经贸生态奠定基础。
智慧口岸建设需以技术创新为基石,协同管理为纽带,产业融合为动力,标准化推广为保障,最终实现高效通关、降本增效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责编:李文玉 | 审核:李震 | 监审:古筝长沙期货配资
Powered by 在线炒股融资_股票融资app_融资融券app推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